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医学基础---绪论VIP免费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1页
1/4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2页
2/4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3页
3/4
实用文档1绪论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专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因此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医学仍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颇受世人瞩目。中医学理论,是以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遵循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所推演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构成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基础》是中药专业的基础课,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机、诊法和辨证、养生预防与治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对进一步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以及中药药理的研究、新药的开发应用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源于实践。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就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医药知识积累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文化科学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也和其他理论一样,逐渐地从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了中医学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其形成的标志。这些医著分别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疗法则,以及药物等方面,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实用文档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各种学术思想也随之日趋活跃。在这种文化及学术氛围中,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该书撷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数学、生物、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的重要成果,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使长期积累的医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该书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养生、防治等方面的内容,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最早发现人体的血液是在心脏的主导作用下,沿着脉道在体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一认识较英国哈维氏发现血液循环要早1000多年;首先运用了“解剖”的方法,提出了解剖的概念,并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医学研究,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黄帝内经》认为,要进行医学研究,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结构,明确地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书中记载的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基本上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例如食道与肠管的长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两者十分接近。《难经》的解剖学较《黄帝内经》又有了发展并获得了巨大成就,其对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态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由于这些认识是来自人的尸体解剖实践,所记载的五脏、六腑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这些认识虽然局限于宏观的表层的认识,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如果没有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完全不了解脏腑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与联系,而试图确定脏腑器官的名称,推论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规律,是完全不可能的。(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古代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并有了部分疾病的专名。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实用文档3记载52病,药物247种;《易经》《诗经》等十三经中,记载的病症名称约180余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医学基础---绪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