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1第九章辩证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八纲辨证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如辨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寒热应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辨虚实又应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常常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之间还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透表、寒证转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从阳转阴,从阴转阳。因此不仅要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真假等关系。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实用文档2渐减轻。表里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可以判断病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表证病轻而浅,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掌握疾病的轻重进退,为解表与治里等治疗提供依据。(一)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卫气被郁为主要病机。②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征。③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为辨证依据。④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气失宣的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