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3、《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李东垣,为补土派代表。朱丹溪称“滋阴派”5、中医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囟经》。6、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第三章脏腑: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⑴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在窍为舌;④心在液为汗。⑵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②肺在液为涕;③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④肺在窍为鼻。⑶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脾主运化;②脾气主升;③脾主统血。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②脾在体合肌肉;③脾在液为涎;④脾在窍为口。⑷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肝在体合筋;③肝在液为泪;④肝在窍为目。⑸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③肾在液为唾;④肾开窍于耳和二阴。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原气、真气。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功能: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②代表人体的正气。宗气: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③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2、气与血的关系:⑴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⑵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养气。第四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气”。2、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六淫之首”⑴风为阳性,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为百病之长;⑷风性主动。3、痰饮:是机体谁也待续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4、瘀血:指血液停滞,包括里精致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腑脏内的血液。瘀血临床有以下共同特点:⑴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⑵肿块,外伤局部见青紫肿胀;⑶出血,血色紫黯或血块;⑷望诊,久瘀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曲张;⑸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第五章1、望色:⑴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⑵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五色主病:⑴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⑵赤色:主热。(实热证可见高热,口渴,便秘,面赤)⑶黄色:主湿、虚、黄疸。⑷白色:主虚、寒、失血。⑸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2、望唇:色红明润为正常;唇色红紫为实热;鲜红为阴虚;呈樱红色为煤气中毒;淡白为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