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一、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3%[3]。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二、诊断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其中①?④为第一线检查’⑤?⑧为可选择性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Hp)等检查。3.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⑷。4.儿童FD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此外,在FD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对于主诉表达清楚的年长儿童(>4岁),可以参考罗马III标准,并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餐后饱胀或早饱)和上腹痛综合征(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两个亚型12]。三、治疗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胄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对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FD患儿,依据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进行整体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旨在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一般治疗:帮助患儿的家长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提高缓解症状的能力。2.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具体选药原则详见儿童FD的诊治流程(图1)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并可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有Hp感染者,需行Hp的根除治疗。(1)促动力药:目前常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主要有: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具有较强中枢止吐作用,可增强胃动力。但因其可导致椎体外系反应,故不宜用于婴幼儿和长期大剂量使用。多潘立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