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了解和运用现代科学中有关生命科学、脑科学、生理心理学,以及开发学生脑力、潜力,进行学习革命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破除和改革妨碍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旧观念,树立新的正确观念。1.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2.更新学生观念,明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是主动的求智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也就是要让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及其专长获得充分发展。(二)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新意识。1.要形成良好的气氛。要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科学家为人类创造了财富,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名言、画像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还可举办有关科技知识讲座,邀请科学家、科技人员做报告,辅导学习有关科技知识;开展科普知识大赛,介绍青少年学生创造发明成功的事例等等。从而使学生消除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2.要结合课堂教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教学内容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结合现代工农业生产实际,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气。(三)采取创新教育策略,墙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也是中小学各科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每位教师都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重视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四是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2.要重视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科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不同的“科学知识”、“科学意只”、“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等教学点,把学科教学内容同科技教育因素紧密融合起来。同时,还要把科技教育向学生乐于参与的各类活动渗透,广泛开展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