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阅读教学促进知能转化——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教学例谈江夏区教研室何彩莲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了一篇篇课文烦琐的内容分析,教学中,不少老师恨不得把课文“挖地三尺”,结果是学生走出教室便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教学师生都很累。在不断改进的教学中,老师们又常常专注于文本中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句子,而对文本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缺少专门的整合训练,以致学生拘泥于个别的字词句的理解体味,而不能形象地捕捉运用的规律,难以化知为能。对于一组内的几个片段或一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它们或在言语形式上、或在情感表达上、或在形象表现上有某种相通之处,要么又各具特色。而这些信息没有一定规则地散落在同组的几个片段或同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如果我们能准确的捕捉这些“闪光点”,并整合成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既有整体性又有分散性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教学中,不仅可以避免做很多重复的事情,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也能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势必有效达成知能转化。都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我们的阅读教学怎样实现“用课文”去“教语文”?在教学转化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是工具,需要用人文的方式去教。我们语文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具备处理教材的大智慧才行。《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下面就以鄂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对同一组课文阅读教学的粗浅思考和体会。本单元有这样三篇课文:《我的老师》(魏巍)、《傻二哥》(新凤霞)、《童年的小花狗》(肖复兴)。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从单元整体入手,抓大放小,有序推进。教师教的简约,学生学得主动,读写融会贯通,有效化知为能。【第一块: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整合资源。学生预习单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同桌合作,检查过关)2.勾画喜欢的词语、句子,反复读熟。3.对照表格,读懂课文内容,把握三篇文章大意。课文题目主要人物哪些事件(哪些方面)人物印象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收集整理。】这一“块”的设计,是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整合教学资源。因为学生不是以零度的“白板”状态去阅读言语作品的;言语作品也不是以冰冷的“静止”状态面对读者的。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自身的阅读经验会让他对文本有初步的感受。加上“预习单”的指引,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初步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反映给老师。这是在学生能动状态下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做充分的准备。【第二块:感受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1.师:说说这三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我”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温柔、爱护学生,傻二哥的能干、热心,王大爷的善良、宽容,对单元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2.师:每个人物的表现里,哪些细节引起了你的关注?学生读文,勾画词句。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很讲究的玻璃瓶子。”“先是伸伸腿······这才放声吆喝。”“王大爷爱怜地看着我······孩子一年都不会高兴的!”就这些片段,指导朗读、体会,让学生透过细节,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3.师:作者抓住的这些细节,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哪些方面?由此梳理出细节描写一般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衣着等;学生能感受到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能鲜活地表现人物形象。4.练习:现场描述某人在某一时刻的细节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内容核心是“人物故事”,都是在写人叙事。对人物形象的表现,都有细节描写,抓住这一共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