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法]维克多·雨果•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伴。”•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第一场景中的对照:•1、炮兽的强大,疯狂——人的渺小,怯懦•2、勇士的六神无主——老人的沉着冷静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就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第二场景中的对照1.船员的束手无策——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通过海洋、天空、心灵的层层对照,写出了心灵的广阔无比。•在这一场景中,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第三场景中的对照1.赏功与罚罪2.欢呼与惊惶•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雨果•总结用“对照法”的作用:1.使小说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2.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3.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1793年,法国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这一年年初,代表共和国革命势力的国民公会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的叛乱和外国反动势力的进攻。于是革命和反革命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代表共和国的革命势力的是神父西穆尔登和他的学生郭文,代表反共和政府势力的是朗德纳克侯爵和旺岱。《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讨论:《炮兽》这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1.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2.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3.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勇气,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4.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身为重要人物,肩负重大使命,却以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总结:因此,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