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五)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2.19世纪40年代,英国商人将大量棉布、呢绒、钢琴、手表及吃饭用的刀叉等运至上海等商埠销售,结果却是产品滞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只允许广州对外通商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C.英商运输来华商品定价太高D.中国开放的口岸过少3.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4.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5.近代天津曾被称为中国“第二城”,是仅次于上海的北方经济中心。促成其地位确立的因素不包括()A.较早开埠通商B.最早设立租界C.洋务运动的影响D.优越的地理位置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对“再进一步”举动的理解正确的是()A.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C.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外语等人才D.反映出顽固派更进一步的退让7.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到,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A.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B.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C.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D.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8.李鸿章认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下列符合此设想的洋务派活动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京师同文馆C.创办轮船招商局D.建设近代海军9.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对该建议认识正确的是()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B.促成了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D.符合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目的10.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1.1894年至1913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下列企业创办于这一时期的是()①苏经缫丝厂②轮船招商局③大生纱厂④继昌隆缫丝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13.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