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近代中华民族日常服饰可谓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是指()A.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不悖B.中国大多数民族有多种样式的服装C.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服饰D.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服饰思路解析:本题中的“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当时,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存的局面。答案:A绿色通道:分析某一种历史现象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出现了很多“新东西”,主要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如西式服装、西式住宅、新式机器等;而古代中国的“新东西”主要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如曲辕犁、筒车等。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解答问题时,注意不要把历史现象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割裂开来。变式训练1鸦片战争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应是()A.西装B.中山装C.黄军装D.长袍马褂思路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答案:D变式训练220世纪20年代以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A.满裙B.旗袍C.列宁装D.干部装思路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式样进行了改革,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答案:B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的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会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趋于模糊。请完成:晚清习俗的变化有哪些?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思路解析:首先,需要运用教材中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新的服装、观念、住宅等传入中国。其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再次,判断这些“新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最后,原因的回答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参考答案:习俗变化:趋洋附西的生活方式模式、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应酬商业化、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等级身份观念有所淡化。积极的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转向“以工商立国”、男女平等、社会成员的平等。消极的变化:崇洋倾向、商业化倾向。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绿色通道:解答材料解析题时不能单纯地阅读和理解材料,还应该在结合教材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结合教材内容去解答有关问题,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变式训练1下列能反映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鲁菜的形成B.土豆等进入百姓饭桌C.西式糖果糕点进入百姓生活D.人们喜欢吃兰州拉面思路解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土豆、洋葱、卷心菜等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中国百姓餐桌。答案:B变式训练2近代中国农村盛行的葬礼是…()A.土葬B.开追悼会B.火葬D.葬入公墓思路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多盛行土葬。答案:A问题探究问题鸦片战争以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西方接触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以及留学生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