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A.两极格局冷战对峙B.1929年经济危机C.战时共产主义D.第二次世界大战2.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A.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危机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3.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4.1929年上台的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他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是()A.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B.自由放任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加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5.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6.1931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景象不会有()A.中国:战乱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B.美国:工业生产高涨,股市一片欣欣向荣C.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7.在1929—1933年大危机中,有人甚至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反映了()A.经济危机导致工业生产严重下降B.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关系日趋紧张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苦难,出现了空前绝望的情绪D.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动乱8.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9.有人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遭到重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这里的“转机”是指()A.从政治上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统治效率B.从思想上着手,强化道德,培养优秀公民C.从法律上着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D.从经济上着手,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10.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1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纽约时报100年》中记载:“有时他(指罗斯福总统)又像社会改革家,甚至像一个工人鼓动家,告诉煤商们,如果他们不将自己的企业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共产主义就会将一个‘日益衰弱’的工业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毁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罗斯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B.苏联在美苏对抗中处于优势C.盲目竞争和劳资纠纷危及资本主义发展D.新政严重侵害垄断资本利益12.八十多年前,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其政策措施中有利于鼓励和刺激国人消费的有()①实行美元贬值②商品上贴“蓝鹰”标志③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