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活,揭题设疑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二、初步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2、检查自读效果(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2)纠正读音。(3)答疑解难。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4)理清课文脉胳。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一(1~~2)二(3)三(4~12)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3、分段读课文4、教学生字,指导书写(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三、作业(1)读好课文。(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生齐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起去欣赏峰,读懂人,感悟美妙的人生。二、学习新课。1、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你自由朗读第一、二小节,用一两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高和险)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师板书:高、险)“一根银丝”指什么(指的是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远远望去他仿佛是从空中抛下来的,多么险峻)理解“好不得意”在这里的作用。(从作者的得意可以看出天游峰确实很险。)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为人物出场铺垫)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2、精读第二段过渡: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哦,原来这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在扫地。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这位扫路人什么样子呢?请读课文3-12小节,划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穿着的句子。第一层学生边读边画重点字词,细读体会。交流描写外貌的句子。出示相关语句:(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读了这句话,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感知:穿着俭朴,精瘦。)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学生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