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夜晚的实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讲述了科学家斯帕拉捷从蝙蝠飞行的启示中发现了超声波,并进而造福人类的故事。在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时,我注意到了课文的几个问句。这几句问句与几次实验息息相关,与全文中心有着极大的关系,它们反映出了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路,现象引发了他的分析思考,思考产生了疑问,疑问又推动了下一次实验,并最终使斯帕拉捷揭开了真相。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互换、适时的想象去感受科学家的孜孜以求精神。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学习四次实验时,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做法、结果、结论。以第一次实验为例,引导学生细读后理清段落的层次,课文写了实验的时间、地点、结果、做法、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以后的几次实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斯帕拉捷的科学精神就显得容易多了。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又有什么优点呢?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才能启发一部分学生学习文章的构思。所以,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把四次实验进行比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三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主发现写法上“有详有略”的特点,将第一次实验以“顺叙”的方式改编,通过比较“顺叙”和书本“倒叙”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教材中写法的妙处。教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掩卷沉思: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创新,只会应付考试?就说,我们农村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可是又有几个愿意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没有观察又哪来的好奇心、哪来的思考?是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太沉重了?还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关注点转移了,都沉浸于电视或者网络世界了?抑或是现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