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二)复习:之、以、而、于•一、说说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属予作文以记之()3.公将鼓之()4.辍耕之垄上()5.公将驰之()6.环而攻之而不胜()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8.何陋之有()9.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义,取消独立性代“这件事”代词,军队去,往他们,代“齐军”它,代“城”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提宾标志无义,音节助词无义,取消独立性(1)先天下之忧而忧()(2)溪深而鱼肥()(3)环而攻之而不胜()()(4)人不知而不愠()(5)拔山倒树而来()(6)中峨冠而多髯者()(7)学而不思则罔()(8)委而去之()(9)得之心而寓之酒()(10)执策而临之()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二、说说下列句中“而”的用法1、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以塞忠谏之路也()5、计日以还()6、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因为靠把以致“而”按照认为来三、说说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因为把四、说说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告之于帝()•(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苛政猛于虎也()•(5)达于汉阴()•(6)万钟于我何加焉()•(7)舜发于畎亩之中()向在对到从比从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语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黑质而白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C、面山而居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D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衣被蔽塞窗户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徒以有先生耳D、以激怒其众A2、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且人患志之不立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要离之刺庆忌D、故以怪之D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复习“其”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2.殚其地之出()3.安求其能千里也()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专其利三世也()6.其如土石何()代词,代扶苏代词,他们的代词,它代它的代词,这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无义•⑵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⑶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⑷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⑸其喜洋洋者矣:那⑹其必曰:那•⑺其岸势犬牙差互:那•⑻以其境过清:那种•⑼其间千二百里:这•⑽问其故:这样,如此•⑾醉能同其乐:代众人,他们•⑿视其辙乱:代齐军•⒀其西南诸峰:代滁州城•⒁飞漱其间:代怪柏•⒂策之不以其道:代指驱使千里马•⒃不可知其源:代溪水•⒄其法:用胶泥刻字:代指活字版印刷的•⒅其上以松脂:代指铁板的•⒆其印自落:那些•⒇不能指其一端:其中(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复习“为”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