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六)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2.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4.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5.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A.政策指导失误B.优先发展工业C.整风运动过激D.自然灾害严重6.林枫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写到:“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有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该指示发表于()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7.1952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幅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9.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10.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该文章()A.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11.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一五”计划结束时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12.2015年7月15日,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