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庄子学习目标1.积累《秋水》(节选)中的重要词语2.了解《秋水》全文的写作特色3.理解庄子《秋水》全文表现的思想观检查预习情况1.秋水时至秋天的雨水按时到来。时,名词作状语2.百川灌河很多条河流的水涌入黄河3.泾流之大泾同径,泾流即直流的水波;之:这样。全句:直流的水波如此澎湃浩大。4.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涘:两岸。渚崖:水里的沙洲和水边的高岸。辩,同辨。5.河伯黄河之神6.尽在己全部在自己身上7.北海黄河入海口的北部8.东面面向东9.旋其面目(1)转过脸来(表示不好意思);(2)转变了他的脸色10.望洋向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即北海若。11.野语俗话12.闻道百听说过很多的道理13.莫己若没有人比得过自己14.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或者学问少15.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比较轻(不重)1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今天我看到你的难于穷尽(无边无际)1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耻笑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如果不是到了你的家门口就要危险了《秋水》一文的主旨是什么?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不能骄傲自满。如果骄傲自满,常常会贻笑大方。如果直接把这个道理说出来好不好?论自多庄子野语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自多者之谓也。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诚不自知哉!必如此,乃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河伯骄傲、自愧两种前后态度的对比来说理,这样的说理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读者。这种写作方法是庄子散文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这些寓言故事,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富有诗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所以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作者又是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说理的?•深入探究:同学们都知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学派的代表观点就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而《秋水》强调人不能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似乎并不符合道家思想,请问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秋水》的全文思路1.第一段,写河伯自以为黄河很大,谁知北海更大。2.第二段,写北海若认为北海虽然很大,但是放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木之于大山。同样道理,人处九州,就如同毫末之于马体,所以三王五帝、伯夷仲尼等都不值得自多。北海若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贤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秋水》的全文思路3.第三段,写河伯向北海若询问:可不可以把天地看作大的,把毫末看作小的?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万物,它的量是无法穷尽的,它的变化是没有止境的,物与物的分别是不会常定的)。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界限)?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因此,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认为,无论是大小、多少、长短、有无,还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鼓盆而歌——一死生梦中化蝶——齐物我曳尾之龟——等贵贱庄子思想的优点使人超脱现实,走进一个心灵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深深吸引着着陶渊明、李白等后世文人。在他们对现实不满、感到污浊憋屈的时候,庄子造出的那个清风满面、亦仙亦幻的世界就成了他们心灵的救赎。庄子思想的缺点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人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追求超脱一切的绝对自由,容易引导人消极避世,脱离时代发展的洪流。《秋水》(节选)的作者本意我们今天的学习的《秋水》(节选)表面上的主旨是告诫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