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解析:楹联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的伟大功绩。这次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实现了中国历史性的转折,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D项。答案:D2.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下面对这一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解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故A项错误。答案:A3.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B.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D.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解析: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使得粮食产量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C4.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解析:中国的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故A项错误;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可知,这种经济模式已然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和束缚,故C项正确;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才正式提出且直至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5.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解析: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此时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价格为政府提价而非市场定价,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所有制结构比例图。(1)依据材料一,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和方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