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2.观察下表,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俄国(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①余粮征集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②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大发展③固定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②③④3.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________思想……”这一“思想”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八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的队伍,仅用四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人民觉悟高B.共产党员踊跃参军参战C.苏联工业水平高D.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5.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6.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A.两极格局对峙B.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C.苏联农业集体化D.第二次世界大战7.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能否刺激出口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8.《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赁:工钱)……三年台成而民贩。”下列选项中,最类似晏子施政方略的是()A.商鞅变法之奖励农耕B.伯里克利发放参政津贴C.罗斯福举办公共工程D.列宁实行固定粮食税9.1933-193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如果我们能创造更自由的贸易流通……进而消除种种酝酿战争的经济不平等,于是,我们就可以用足够的理由去期待一个更长久的和平。”由此可见当时考德尔·霍尔()A.致力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B.期待在当时实现国际贸易制度化C.认为国际贸易体系混乱不堪D.力主调整国际贸易规则以规避战争风险10.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A.社会矛盾B.计划经济C.过度的福利政策D.选举制度11.下图是《中日GDP发展对比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B.二战失败并未给日本经济造成影响C.因“文革”的发动,日本GDP超越中国D.改革开放后,中国GDP一直领先于日本12.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