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法国]雨果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二、能力和方法目标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的性格,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情感目标: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词语卡片歼灭(jiān)禀(bǐng)赋颠簸(bǒ)气喘吁吁(xū)槌(chuí)垛(duò)褥(rù)子桅(weí)杆合拢(lǒng)驯(xùn)服颠踬(zhì)锚(máo)索胳膊肘(zhǒu)摇曳(yè)剐(guǎ)铁锤(chuí)瞥(piē)见飓(jù)风1、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2、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4、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5、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致哀,两百万人为他送葬。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雨果知多少《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象。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作品《九三年》作品《九三年》小说最后在这样一个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在共和国军的围困下,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看到即将被大火烧死的三个孩子,人性萌发,力救小孩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共和国年轻的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处死他而应当宽恕,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时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会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装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登陆到法国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选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所以,我们认为,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场景。场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第三场景(58——99)赏功罚罪,跌宕起伏。三个场景第一场景(1——34)炮兽肆虐,惊心动魄。第二场景(35——57)人兽大战,紧张激烈。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