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6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宣传画,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是(B)A.不结盟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方针。2.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保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且,“如果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展施加影响”。当时英国的对华认识(B)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战争危机消失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一致解析: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印证;中国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对华政策是孤立、封锁,不承认新中国,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C)A.“一边倒”政策B.“另起炉灶”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4.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维护团结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提出了(C)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的政策C.“求同存异”的原则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解析:“求同存异”的原则是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故C项正确。5.下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此照片可以说明(B)A.中国正式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B.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C.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D.和平共处原则得到国际上认可解析: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71年应为重返联合国,故A项错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国家“两个中国”提案,据材料“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意味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故B项正确;1971年中苏关系早已恶化,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和平共处原则,故D项错误。6.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D)A.美国支持“台独”分裂势力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根据题干中“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说明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台湾代表被驱除出联合国。“怕我难为情”说明台湾代表被驱除出联合国是美国反对的。故选D项。7.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其中,推动10多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事件是(D)A.中苏建交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尼克松访华解析:1949年,中苏建交;1954年,在瑞士召开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排除A、B、C三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故答案为D项。8.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中日之间经济往来和民间交流一直存在,但政治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处于不正常的敌对状态。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B)A.中国取消日本在华特权B.日本追随美国C.朝鲜问题D.“文化大革命”解析:中国取消日本在华特权是针对日本追随美国对华实行孤立政策的反应,故A项错误;日本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是影响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朝鲜问题是影响邦交正常化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