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本题用排除法容易直接选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背景下出现的,两者有质的不同。2.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见陆定一是鼓励学术上自由讨论、自由争鸣,这体现“双百”方针的内涵,故B项正确;A项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与此讲话精神矛盾,故C项错误;作者强调的学术而非文艺创作,故D项错误。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选C。解读材料可知,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提出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学术大有长进,所以一切是“双百”方针在学术界的作用,所以选C项。4.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文化部、音乐协的领导悉数出席。“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等,这反映当时()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B.文艺界“百花凋零”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D.艺术问题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83年”可知这是恢复“双百”方针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故可直接排除A、B两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之初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流行音乐,但“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可见当时艺术问题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5.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②“向科学进军”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解析:选B。四个口号分别出现于1968年“文革”时期、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1983年新时期,选择B项。6.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教育战线”及“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来判断,应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教育成就,故排除C项。A、B、D三项相比,D项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最全面的总结,故选D项。7.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