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指导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指导课标在线«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提出如下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断句题、文言翻译题、理解运用题.文言文阅读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顺畅朗读,掌握文言的句读;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和翻译重点的词语、句子;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概括文段中心,归纳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能结合作品内容个性感悟,拓展探究.方法点拨一、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其中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题型重具体释义,轻选择、判断;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应重点注意文言文实词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例1】(2012天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B.卷石底以出卷:弯曲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去:离开【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冽:从“水尤清冽”这句话意思可以看出,水除了清还有另一个特点,因此此处解释为“凉”正确.文中“卷石底以出”,“卷”本来就有弯曲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弯曲”也正确.可:古汉语中用的较多的解释为“可以”和“大约”,而这句话中“百”是数词,用“可以”翻译解释不通.去:在古汉语中一般都是“离开”的意思.因此,答案应选C.【例2】(2012山东泰安)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永之氓咸善游咸:②中济,船破,皆游济:③有顷,益怠怠:④又摇其首.遂溺死遂:【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咸”与“皆、悉”字一样在文言文中多作“都”解释;“济”字在“济河焚舟”中就译为“渡”,在此处也是这个意思;“怠”字结合前后文看应理解为“疲惫”;“遂”在文言文中多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就”.因此,答案为:①咸:都.②济:渡,渡河.③怠:疲惫.④遂:于是,就.解释文言实词,无论是何种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因为这些词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等现象.另外,还要在具体的题目中,结合前后文去推断其在句中的意思和作用.二、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不再考查那些繁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而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