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据记载,宋哲宗年间“界率增造(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之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这可能导致()A.政府丧失经济管控能力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D.交子贬值,物价上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交子发行量的增加。A项说法错误;B项是交子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材料所反映现象的结果;交子发行量过多和贫富差距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根据材料“增造”“数百万缗”“又请印造”“无定数”等可知D项正确。2.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项。3.(2019·广东梅州中学月考)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A.街市B.瓦肆C.夜市D.草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以前……出现”“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可知“新事物”指的是草市,故选D项。4.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明朝著作《五杂俎》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中“新安”代指徽商,“山右”代指晋商,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故选B项。6.(2019·湖北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期中)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穆宗开放海禁,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出口大于进口,使白银流入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贯穿南北的长途贩运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因而明朝时南方才是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具有雇佣特征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