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借月亮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月是洁白的,洁白的月亮传递着思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身在异乡而不能回到家乡的诗人,总是让春风多情抚弄那游子的心。下面是关于借月亮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⑵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己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來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乂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乂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來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2/6・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來。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⑶疑:好像。⑷举头:抬头。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郅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I)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徳镇)主簿。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与县)主簿。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⑻下那: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与灾荒。荒,一作“饥”。(10)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与“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II)羁旅:漂泊流浪。3/6(12)寥落:荒芜零落。(⑶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14)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⑸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⑹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17)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18)乡心:思亲恋乡之心。(⑼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唐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