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