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教学时数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2/8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课文分析.提名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段第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第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节.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应掌握的文言句式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①否定句宾语前置末之有也3/8②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④固定格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二、分析理解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