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宋明理学刘田庄中学高二丁保华(设计思路:本案首先注重基础知识,梳理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观点、原话,使学生掌握“学”的层次;之后引用习题,侧重对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属于“术”的范畴;第三个层次是对宋明理学的深入了解,包括其特点和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一.学习目标:1.宋明理学的地位、理学家的基本主张;2•宋明理学的意义、价值3•宋明理学的特征二.基础知识梳理(计划耗时15分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个成语叫不学无术,我的理解,学即是基础知识,术即是应用或方法。如果我们对基础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做题也就谈不上方法了。首先我们对宋明理学的基础知识做一个梳理,从宏观上和具体细节上把握理学。(一)整体把握理学1•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适应专制主义需要,在中国历史上几经发展,具体概况为:先秦: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人物董仲舒宋明:理学及心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明清:儒学占主流,但出现对理学的反思者,代表人物明末清初三大儒:综上所述,理学和心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心学则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22•理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先声:韩愈、李翱创立:集大成者:南宋新阶段:陆王心学(二)人物、观点把握我们结合教材梳理相关人物的基本主张。提示:尽量用教材原文,尤其是相关思想家的原文,以利于把握基础知识。1•北宋五子的基本主张(贡献)周敦颐:建构万事万物衍生规律,为生万物提供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六十四卦,试图解释张载:理学唯物主义代表,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理学二程:明确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的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即儒家学者的安乐心态)2•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特征:庞大、严密基本主张:理更根本,万物之理终归为一;慎思明辨、,积累和循序渐进;仁者境界,自身的满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三纲五常化为自身的精神支柱,儒家干预政治,“”3•心学:理学的新阶段,更注重“心”陆九渊:心即理也;注重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物欲”“意见”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人是天地的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致圣,;。提示:总结知识点以及概括材料时,逐句分析整理,以求全面。三.应用:在做题中深化(耗时约8分钟)1.(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3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择D。关键信息:材料讲“四民异业而同道”,主要强调“同道”。结合王阳明的基本主张中“学以致圣、致良知”,可知他注重自身的修养,即儒家的“道”。A中的四民秩序是“异业”,但不是王阳明强调的主要方面;B主张“整合社会阶层”,超出了当时的认识程度;C儒家和理学更关注自身发展,缺乏对百姓的关注。2.(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择C。“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3•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