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三衢道中》是部编本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写了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教学时,笔者以“欣赏三衢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三衢历史”“欣赏三衢美景”“感悟三衢文化”,以读为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二、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山间的初夏美景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三、教学重难点1.感悟、积累、运用语言。2.理解古诗,入情入境,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忆诗文,引出“三衢道中”1.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欣赏了苏轼眼中洋溢着浓厚而清新气息的春江晚景。2.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他笔下山间的初夏美景是怎样的。二、解诗题,了解“三衢”历史1.说文解字“衢”(板书:衢)同学们,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课件)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说文》2.说“三衢”来历现在,老师在“衢”前面加一个“三”,变成了“三衢”,这又指的是什么呢?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课件)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隋志》(浙江省衢州市有一座山,很久以前洪水从山顶爆发,把山冲出了三条道,所以这座山就叫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3.引“三衢”诗文(1)解诗题三衢山上溶洞、石林、清泉、溪流等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是一个有着无穷妙趣的地方。走在这样的山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览了三衢山,写下了《三衢道中》。(补充课题,读课题)(2)简介作者。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曾几。(出示作者简介)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南宋诗人。曾几不仅学识渊博,勤于政事,还特别爱旅游。他的诗讲究用词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形象较为生动,著有《茶山集》。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三、读诗句,欣赏“三衢”美景(一)出示古诗,指导朗读。1.读通全诗。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全诗。(自由读——抽读——齐读)2.读出节奏。(抽读——齐读)(二)朗读古诗,了解诗意。1.了解游览时间。(1)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想想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贴:梅子黄图)(2)“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出示课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旬已过黄梅雨。——苏轼《舶趠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3)(出示课件)梅子黄时本来是多雨时节,可是诗人当时碰到的却是——生:日日晴。猜想一下,梅雨季节遇到了日日晴的天气,诗人的心情会怎样?2.知道出游路线(1)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你能说说诗人的出游路线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小溪泛尽却山行。)(2)“小溪泛尽”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了解,注释能把一些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