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下肢動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并分析总结,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提供借鉴。标签:动脉硬化闭塞症;非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由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下肢的局部表现。根据文献报道,ASO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10%,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5%〜20%[1-3]。ASO患者会伴随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升高,国外资料显示,约1/4严重肢体缺血病人在1年内死于心血管事件,即使是下肢无缺血症状或症状稳定者在5年内20%将会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病死率为15%〜30%[4-5]。全世界每年每100万人中有120〜500例因下肢ASO而面临截肢[6],严重影响了ASO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对ASO的治疗方法作以综诉。1非手术治疗1.1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运动锻炼、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镇痛、高压氧治疗、神经刺激疗法等措施。1.2中医中药治疗方剂:中医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脉瘀阻”范畴,其发病是以气虚为本,主要表现为血瘀。常见脉络寒凝、血瘀、瘀热、热毒4个证型,临床上多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为法[7-8]。中成药:近年来中成药用于治疗ASO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包括脉络宁、脉血康、复方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扩血管、抗凝、降脂等作用[9-10]。中医疗法:中医药在ASO的治疗中除汤药外,在外洗,针灸、穴位药物注射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明显的疗效[11]。1.3西药治疗西药治疗的原则是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基因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ASA):为环氧化酶抑制剂。一份研究显示:ASA能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ASO患者手术的需要,并且能改善ASO患者术中血管移植物的通畅情况。大剂量(600〜1500mg/d)与小剂量(75〜325mg/d)的治疗效果也是一样的[12]。但是ASA常见消化道刺激症状,甚至造成消化道溃疡,长期服用增加消化道出血的概率[13]。②噻氯匹定(Ticlopidine):为噻吩吡啶类衍生物,通过抑制介导血小板活化的ADP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能改善ASO患者的末梢循环减轻疼痛症状,降低其手术的需要[14]。服用期间血液学方面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③氯吡格雷(Clopidogrel):与噻氯匹定一样都属于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但在血液学方面副作用较噻氯匹定少。与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相比,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的治疗上效果更好[15-16]。抗凝药物:①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LMWH):两者均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低分子肝素在抗凝治疗方面效果要优于肝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选择性强,抗血栓作用强,半衰期长,副作用发生率低等优点[17]。②华法林与利伐沙班:两者均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作为传统的抗凝药物,以其价格便宜、抗凝效果良好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华法林个体差异较大,易受饮食及其他药物的影响,剂量不易调整,服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不能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或易出现出血的风险。利伐沙班作为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在抗凝作用起效更快、疗效和安全性更好,能更好地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且无需在服用期间频繁的监测凝血功能[18],但利伐沙班目前价格比较昂贵,不能被多数患者所接受。溶栓药物:主要用于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新发血栓形成的患者。①尿激酶(urokinaseUK):第1代溶栓药物,溶栓效果好,但易导致全身纤溶,出血风险较高。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第2代溶栓药物,相比于尿激酶,溶栓效果更强,可与血栓特异性结合,不易造成全身出血,但半衰期较短。扩血管药物:①前列腺素E1(PGE1):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药物:前列地尔(Alprostadil)是一种脂微球前列腺素E1,有效时间长,且具有靶向作用,可以改善由ASO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