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国的家族、婚丧礼俗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教学内容:中国素以“礼义之邦”着称于世。中国古代,礼仪是一整套大到国家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小到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琐、细密、等级森严、包罗万象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体系。到了近代,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到仅指礼节仪式。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吉礼即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古人普遍认为,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是国家的大事,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对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祀天天在古人眼里不仅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代已有祭天之礼,称为“类”。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被称为“天子”作为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只有周王才有祭天的资格。“圜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圜丘祀天于每年的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称“郊祀”。祀天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动,祀天之日,天子身着饰有日、月、星、辰、山、龙等图案的衮服,外着大裘,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插大圭,于清晨率百官来到郊外。鼓乐声中,天子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后,由周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和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点燃积柴,烟火高高升腾于天,让天帝嗅到气味,称为“燔燎”。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称为“饮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胙”、祭地大地吐生万物,哺育人类,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土地是人们生活可依赖的唯一的重要的生活资料,人们视土地为人类和万物的母亲,故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并把它作为神灵来崇拜。对于统治者来说,土地的占有又是获取政治权力的基础,所以,祭地同祀天一样成为国家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方丘祭地——是祭祀地神的正祭。古文献中的土地神称“地祗”或“社”,祭礼叫“宜”。方丘,即四周环水的方形祭坛,象征四海环绕大地,每年夏至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举行祭地大典。祭地礼仪与祭天礼仪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挖坎穴把祭品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牺牲取黝黑之色,玉为黄琮,取黄色象土,方形象地之意。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亲至其地而祭,称为“祭”;因山川距离遥远,远望山川而祭之,则称之为“望”。古代,多在国都四郊各建一坛,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古代的名山大川主要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江济、河、淮)“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贝加尔湖)。正祭之外,国家遇有大事,如重大军事行动、凶灾变异等,也要举行望祭。封禅——是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报地之功。“封禅”是古代特别隆重而又难得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认为世治国盛之时才有可能举行。由于这一隆重的典礼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历史上行封禅之礼的帝王屈指可数,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封禅帝王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外,历史上只有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登封嵩山,禅于少室。、宗庙祭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敬天祭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大事。周代已确立了宗庙祭祀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次左右排列下去。对于除始祖之外的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则实行“毁庙”制度,即把远祖的神主移入“祧庙”,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合祭时才拿出来与其他的远近祖先一起进行总祭。南宋以后,随着宗族祠堂制度出现,祭祖活动更加分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