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文献学复试资料周周第1页美刺说: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观志观风说:出自《左传》、《国语》。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三不朽:出自《左传》。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诗教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华南师范大学文献学复试资料周周第2页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④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思无邪”:出自《论语》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总而言之,学习诗三百篇就是要使人归之于正,“无邪”即纯正没有邪念。④“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用筌是为了得到鱼,语言是为了表达意蕴。领悟了意蕴的人觉得一切言语都不能准确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意蕴,是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④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④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该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本意,这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④孟子这段话对于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知人论世:语出《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养气说/知言养气:语出《孟子》“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养气”是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才能获得。“知言”指辨别言辞的华南师范大学文献学复试资料周周第3页能力。“养气”,才能“知言”。即: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