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复习抽几名同学起来背诵课文,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二、分析课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问题)师: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生:不会被人发现。生:会让人觉得不如其它马。师: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生:没有遇见伯乐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师: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生: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师:第二段中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生:是不如常马生:比常马跑得远,因为没有给它吃饱师: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师: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生:不给它们吃饱生:给他们吃的不好生:不懂它们叫的意思,用鞭子打它们。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师: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其真不知马也师:其真不知马也。师: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表现了非常憎恨那些不识马的人生:对千里马感到惋惜生:为“千里马”鸣不平生:对朝廷的讽刺和愤怒师: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师: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生:不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生:是指的作者所处的朝廷师: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师: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生: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如现在生:我们如果遇到像千里马一样的处境时,不应该退缩生答: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匹“千里马”师: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三、学习迁移师: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生:我学习“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因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去找适合我的地方发展。生:我学习“苏秦悬梁刺股发愤”,因为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做的更好。生:我学习“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别人不了解我,我还不如隐居起来。生:……四、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再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遇到困难应该积极的想办法解决困难,战胜困难,更要有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五:作业:1、读《马说》有感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