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夯实基础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问题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问题2:归纳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完成下列表格。问题3:分析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3)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问题4: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客观;理性;(言之有理即可)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问题1: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取得很大发展,那么在古代传统的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是怎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问题2: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归纳我国近现代海、陆、空交通运输和交通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中餐四合院中国传统习俗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西装、中山装西餐、中西结合西式住房、中西结合中西结合三中全会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军装、干部服中西结合、中餐中西结合中西结合三中全会以后时尚、个性中餐、中西结合中西结合中西结合结合课本总结。问题3:中国近代以来相应阶段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特征是什么?(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4: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第三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问题1:请列举由古至今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史实。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1905年,中国人自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3)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3、互联网:(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网络媒介”被称为“第四媒介”,另外三大媒介分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2)认识互联网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集另外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费用低廉。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改变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等。二、模拟训练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A.旗袍B.连衣裙C.上衣下裙D.长袍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建立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5.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6.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7、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