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导入新课在3月14号的温家宝答记者问上,他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的确,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无论是饱受凌辱的过去,还是繁荣昌盛的现在,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就曾与1938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四、朗读指导第一步:老师范读,学生感知第二步:根据示范,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朗读,师生点评第四步:听读课文,再次感知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五、赏析诗歌1.诗中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土地河流风黎明/核心是土地2.这只鸟歌唱至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体现了“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3.文中的形象作者都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请讨论每个形象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胜利的希望。4.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去?这只鸟是谁?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到生命的终结。同时,它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它的鸣叫是感叹中带有焦灼,让我们体会到它对祖国的挚着热爱。因为力竭或是困难。这里的一只鸟象征了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民大众,连一只鸟都对土地如此痴情,表现了作为普通民众的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在这里,鸟更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5.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升华。(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六、拓展延伸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