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非典过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健康教育变的由为重要,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厌学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体育锻炼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从学生的角度看1、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负面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殊时期,第二性征出现,男孩喉结突出,声音沙哑;女孩出现月经初潮,乳房开始发育,身体的变化,男女差别的加剧,使的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敢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兴趣锐减。活跃的体育教学环境格格不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先天条件的局限影响。,如锻炼标准等。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情绪,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倦体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强化,从而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3、学习意义不明确。体育意识淡薄,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学习体育的内驱动力不足。目标意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1、业务不熟。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有部分教师业务功底不扎实,教学技巧不熟练,理论知识不牢固,以至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生动,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使学生失去兴趣。2、事业心不强。众所周知,几十年来教师的职业比较稳定,无频繁改行、转岗之忧。大部分体育教师一辈子只教体育一门学科,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对体育教学钻研不深,年年老式样,节节搞放羊,缺乏新意。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也使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值逐步减低,最后产生“逆反心理”。三、从教学的角度来看1、课堂结构单调无味。21世纪的体育教育将由传统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开放型转变;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目前,个别体育教师在教法中比较单调、陈旧。一节课下来,2、教学方法整齐划一。传统体育教学,教师往往搞“一刀切”,不顾学生的潜能差异、生理、心理差异,简单施教,强迫灌输;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科学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体育课也自然没有了它的“乐趣”可言。3、教学目标严重误解,按照“一年级全面身体锻炼;二年级专选”的传统模式组织教学,把教学的视觉目标死死盯住学校体育的近期的“国家体育锻炼”的达标任务上,追求每年一度的“达标”测试,以“达标”率的定向指标衡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它导致了“教”与“学”双方都围绕着“5项身体素质”达标承受着心理压力。久之,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100米速度跑,1000米耐力跑,立定跳远和推铅球的技术学习,简单而枯燥的重复,使学生感到非常乏味,较普遍地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甚至以“身体不适”或“病假”,用“见习”和“站课”的方式进行“心理防卫”。4、教学设备简化陈旧。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农村学校,极不完善,操场上仅有的单杠、攀栏,早已不能挽留住学生的目光,体育课上破旧的球、绳让学生从视觉上、心理上都感觉不到兴奋。甚至由于体育设施的老化,致使体育安全事故经常发生,也给学生带来了对体育锻炼的畏惧情绪,再加之家长的负面教育,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四、从教育评价的标准来看1、过高的考核锻炼标准。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验收与检查,教师不得不作迎合式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