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P24-25的内容。教学分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属于比的实际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继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又一有关图形变化的内容。教材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学目标: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教学准备:方格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提问:《西游记》中是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七十二变)2、揭示课题孙悟空不仅会变大,还能缩小。其实图形也可以放大或缩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二、探索新知(一)感受图形的放大课件出示第24面的情境图1.1、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2、4:1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感知到巨人比淘气大很多。3、你怎样理解“按相同的比设计”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从教室的高、课桌的长和宽、等多个角度去了解4:1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按4:1的比设计。(二)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的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像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1、独立思考如何设计,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法。2、独立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作品,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法。4、小结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归纳:图形放大时,要使图形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相等,就是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三)学画缩小后的图形课件出示第24面的情境图3学生看,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4缩小,能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应该如何画出?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思考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指名汇报,师适时给予适当的纠正。小结:图形按比例缩小时,要使缩小前后图形对应长度的比相等。三、巩固练习完成P25“练一练”中的第1---4题。1、第1题:此题不仅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哪幅图,还要学生说出选这幅图的理由。2、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3、第3题(同位交流)4、第4题(1)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2)展示作品四、课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使图形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相等,就是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大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