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动荡曼联的战术转折对于我这种弗格森脑残粉来说,回忆是件痛苦的事儿,毕竟对于足球教练这份工作的热情和向往几乎完全来源于大洋彼岸素不相识的红鼻子糟老头。现在的我还在为教练执照资格苦苦挣扎,像一个跪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仰望的登山准备者,耳边总有三两只自不量力聒噪者对着山顶指指点点。他们对于登山过程中的科学手段嗤之以鼻,又对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不屑一顾,似乎存在的意义仅限于上帝一般俯瞰着芸芸众生。可惜此起彼伏的叫声和迷惑人的花纹永远证明是只癞哈蟆。我想这支癞哈蟆的高明之处在于立场必然是预设好的,逻辑必然是高冷的绝对正确,细节必然是弗格森正确成功使用的,论据必然是论坛讨论无法被鉴别的。所以当你按照他给你的细节去尝试逻辑推导时永远得不出那样的神论,既然我等蒙昧的群体是一群活在谎言和盲目个人崇拜的,那么质疑必然是毫无理由的。完美的逻辑推导——对面所有质疑我的人都是蒙昧的SB,SB的质疑无需解释。我们首先将时针拨至2011年欧冠决赛,看看那支被巴萨碾压的曼联首发阵容:4-4-1-1,范德萨,埃弗拉-费迪南德-维迪奇-拉斐尔,朴智星-卡里克-吉格斯-瓦伦西亚,鲁尼-小豌豆。之所以将整套体系称作弗格森曼联生涯的集大成之作理由在于:英式体系长于两个三十米区域之间高速折返的纵向速度、大陆体系强调立足于技术基础上对于节奏和空间的控制,弗格森的整套体系除去就地反抢和二次进攻组织距离大陆球队还有些许差距外,曼联用一个英伦球员作为主体的球队实现了英式体系和大陆体系的无缝对接。费迪南德,后场区域核心:防守中指挥防线,守转攻瞬间两个边后卫向边路展开,卡里克回撤、维迪奇前顶、费迪南德选择选择第一脚出球方向;卡里克,中后场传接组织核心,向右边路无球套上点瓦伦西亚的长高球、向左边路横向移动朴智星长球和纵向地面球;鲁尼,前场进攻核心、后撤接应增加吉格斯前插过程中的出球点、中前场向两个边路的过渡衔接球、前腰位到禁区内豌豆纵深空间的利用者;整个体系的核心人物是弗格森曼联时代的完整经历者:九二一代青训;弗格森时代青训单兵有球实力最强者;经历过弗格森战术改革的所有体系核心:休斯、坎通纳、基恩、范尼、吉格斯-斯科尔斯、C罗、鲁尼;清楚地理解英伦球员从出道时候边路的风驰电掣、中路对于两条边路的斜传球制造空间对于缓解英伦球员有球不足的意义。费迪南德-卡里克-吉格斯-鲁尼,这样一条中轴使得曼联能够将控制节奏的雏形和纵向冲击结合,而大陆球员鲜明的技术特点对整个体系进行补充:朴智星横向移动覆盖增加衔接和禁区内突然切入的层次感;瓦伦西亚外线拉斐尔内线攻击肋部对于曼联边中的丰富;埃弗拉在下底、四十五度和肋部的自主选择;豌豆禁区内对于第一点的嗅觉和不规律射门动作;尽管吉格斯当时的年龄已经不具备中路强行突击的能力,但弗格森的足球哲学足以扬长避短——假设瓜迪奥拉对于空间和节奏的理解是基于绝对小技术优势配合传跑控球、穆里尼奥建立对于节奏和空间的控制建立在与拥有球员力量优势对于空间的控制的话,弗格森构建轴心的方式在于曼联体系能够利用瞬间加速跑动制造出无球接应传球的时间差(本质上三种控制方式互相转换的可行性、技术、力量和速度互相降低开销,当你手头资源固定之后所能选择的也只是寻找三者的平衡)从进入对方半场开始、吉格斯的前插带动形成吉格斯-朴智星-鲁尼+埃弗拉;吉格斯-鲁尼-豌豆+瓦伦西亚+拉斐尔形成不断制造传跑时间差的三角形,而不断跑动构成的层次感和传球网络带动曼联整个中前场撕开空间,尽管费迪南德、卡里克和鲁尼各自负责三条线的部分核心,但是真正使得曼联能够踢的与普通英伦球队不同就在于——弗格森弱化掉顶级淘汰赛绞杀下十号组织者存在的可能性,以一个具备小技术优势并且兼具控制和突击两种节奏的球员带动三十米区域节奏的变化,以前场高质量的瞬间加速跑来弥补球员技术的不足。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得出曼联11年欧冠决赛不敌巴萨的理由:1、曼联无法在对方腹地形成哪怕瞬间的稳定压制;2、曼联中后场无法在对方高质量的前场压迫下将皮球推到中线向前给吉格斯带动中前场节奏的可能性。请原谅,我不是无聊到撕开那个输球的伤口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