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6课《社戏》导读生成单班级:组名:姓名:设计者:审核人:一、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2、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二、认真预习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蕴藻()潺潺()2、下列哪组词语填在空白处最合适()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下船双喜_____前篙,阿发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舱尾。A、跳拔拔B、走拿拔C、走拔拿D、跳拿拿3、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并作详写、略写的归类。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C、夜航赴越庄看社戏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E、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顺序:详写的有:略写的有:4、预习过程中的困惑:七年级语文第16课《社戏》训练拓展单班级:组名:姓名:设计者:审核人:1、《社戏》作者是,原名,字豫才。浙江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小说集《》、《》,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课文的线索是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结构全篇。3、文中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对这样的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烘托出“我”看戏时兴奋的心情。B、点出“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C、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D、为描写后面精彩的社戏作铺垫。4、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5、“我”为什么会觉得平桥村是“我的乐土”?6、“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年级语文第17课《安塞腰鼓》导读单班级:组名:姓名:设计者:审核人:★知识窗“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通过预习,你一定明白:1.给加粗字注音。瞳仁()亢奋()羁绊()山崖()冗杂()烧灼()磅礴()淋漓()戛然()闭塞()束缚()2.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它()着你,()着你,()着你。它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