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归因与对策摘要: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88年以教督字001号文件印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在2009年国家又再一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虽然一些地区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本文探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对策,使中小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成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关键词:课业负担、归因、对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新时期,这一老大难题又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加以破解,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情况:(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书包越来越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为3.5公斤,初中生达到了5.5公斤。[1]在部分地区,“拉杆书包”成为畅销品。这里除了部颁教材和练习册外,大量充斥的是教辅书,它们大多出自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摊售、书店随教材的搭售及家长和学生的购买。此外还有大量的“特级教师”辅导材料、“重点中学”习题集,其炮制者多为一些不良出版商、少数名校的“名师”及师范院校的“研究所”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二是作业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07年6月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占用1.5小时去完成每日课后校内布置作业的人42.8%,占用2小时的达到18.4%,占2.5个小时的达8.0%,占用3小时的达7.9%,仅有22.9%的学生能在40分钟以内完成校内作业。许多课外作业机械性十足,做作业越来越成为只动手不动脑的“力气活”。三是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07年5月对牡丹江市、双鸭山市和尚志市的11所小学和12所中学调查显示,初三、高三学生几乎全是6:00时以前起床,22:30以后睡觉,没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2]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眼睛近视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二)“禁补令”成一纸空文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假期时间补课。“禁补令”颁发之后教育部又在相关文件中加以反复重审,各个地区也出台措施加以落实,甚至不惜采取暗访、随访、接受举报、教师罚款、校长撤职等方式加以治理。即便如此,补课行为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在“禁补令”高压态势下,一些学校将补课地点从校内搬到校外,用别人的场地补自己的学生;一些教师在家中办起“私塾”,课内教学、课外补习;不仅公办学校顶风组织学生补课,社会上各种“课后班”、“托管班”、“补习班”、“文化学校”也应运而生。对此,教育行政部门颇感棘手,公众对推行“禁补令”也没有形成共识。2004年初,沈阳市26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对中小学假期补课解禁,引起广泛争议;2005年11月,沈阳市教育局、物价局出台《沈阳市面向中小学文化补习机构设置标准及管理暂行办法》,放开对社会补习班的审批限制,引起高度关注;2007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考试频道、题客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2800多名受访者中,52.2%的人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甚至坦诚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只有14.4%的人“说什么也不补”。在这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和强烈的现实需求面前,如何做到令行禁止,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三)变种“重点班”继续挑战教育公平“重点班”的实质是利用排序法则实现学生学业上动态竞争的一种机制。“重点班”制度有两个来源:一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误读。因材施教原则旨在对各种类型、各种特点、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我国早期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