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如同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正在寻找工作责任、家庭、生活质量的平衡,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一种方式。当深圳某化工公司市场部经理林丽娜递上辞职函时,总经理莫文东目瞪口呆。“这太突然了!”时间已经过去4个月了,莫文东仍然没有接受这位得力干将弃他而去的现实。“她的薪酬够高了,在部门及公司内都颇受欢迎,工作业绩也不错。”为什么非要离开公司呢?至今莫文东仍然没能理解林丽娜离职的真实原因。而已经在深圳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林丽娜却有着自己的另一番感受,“我在公司已经服务了整整7年,从一个市场主管到市场经理,7年来在同一个部门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2年前,我就感觉到自己累了,对工作找不到激情,由于公司规模有限,我也没有机会晋升到副总裁的职位。每天只是机械式地完成日常工作。”林丽娜说,“我觉得这对一个只有36岁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再做下去,我迟早会颓废的。几年后,我如何在这个职场上立足生存?”职业瓶颈及其带来的职业不安全感,正引领着企业中年员工的危机风暴。职业焦虑一直以来,职场中人都是40岁人生归零,重新开始,然而,中年危机现在已经提前在35岁就发生!可以想象,金字塔结构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只有极为少数的中层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晋升到高层。而多数从组织内领导职位竞争落败的中年员工,面临的就是工作安全感,这是35岁以上的中年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打开国内的人才网站,翻遍报纸的招聘信息,多数企业均将公司的招聘条件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下。这让步入35岁后却没有领导职位的中年员工瞅着心慌;已经累积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年上班族,也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与其花高薪雇1名中年员工,不如用低薪雇2名年轻员工”的观点在IT、金融等行业企业渐成共识⋯⋯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服务已经6年的孙为继,正徘徊在职业的十字路口。“2000年,我在31岁时在互联网业高潮时期从传统制造行业跳槽到互联网,担任公司市场经理已近3年。当年是年富力强,能干能跑,思维也跟得上最新的发展。”孙为继显得异常的无奈,“现在,感觉到互联网就是年轻人干的,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公司及行业发展的节奏,晋升显然已经没有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转行。但向哪转呢?我现在还不知道,公司当然也不知道。”在中山某国有企业任职已达10年的财务经理吴燕,坦言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把握。“我又不是做产品运营的,肯定上不去了。”她说,“已经40挂零了,还能到哪去?安心待在这家公司,凭自己10多年的做帐经验,或许年轻人挤不掉我。”不过她也承认,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侥幸心理。“国有企业哪天改制,自己不属于在编员工,新东家不与我续签合同,我也没办法。只能保守地工作,不出错就行,自己在业余之外做点小生意,当然不能让公司知道。”经济压力今天的中年员工都面临经济压力和现金不足的困境。也许中国99%的白领会破产有点危言耸听,但由于生活在转型中的社会时期,他们的现金存款非常有限。面对的却是高企不下的经济压力:供房、赡养父母、抚育小孩、高昂的医疗服务⋯⋯深圳某培训集团的英语教员主管梁晓,已年近40,除了每天的正常上班、授课外,周末与夜晚频繁在外兼职讲课,还报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在深圳购有三居室的他,上有四个老人(包括妻子的父母),下有一个小孩,工资除供房外刚好够每月生活开支,在外兼职就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别人都看我与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生活,其乐融融,可有谁知道我的苦?我一点都不敢放松,在公司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意见,担心哪天公司嫌我年纪大了开掉我,改而雇用年轻人。而这个工作机会对我而言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了。失去这份工作,我根本就不敢想象我将往哪去,我整个家庭将往哪去⋯⋯”他坦言,他除了要攒钱准备四个老人万一生病必需之外,还得为小孩攒够上学的钱,“再过几年,我都干不动了,会是什么样的呢?”类似的这种情况,随着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渐成职场主流,二个人维持四个老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