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空巢现象概述定义中年空巢,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被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象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或留学、参军或工作,父母倍感失落、焦虑⋯⋯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现在正在逼近中国一些城市的中年家庭。专家预测,在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背景下,中国的“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达到90%以上。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据研究统计,进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至47岁。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长期从事“空巢家庭”研究,她在2007年撰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相对较短。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求学和谋职,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妇提前进入“空巢期”,这一阶段相应延长。陈晓敏认为,以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为25岁、男性为27岁为参照,假设初婚与初育平均间隔为2年,且这些夫妻的独生子女若18岁离家。那么,他们进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至47岁。如此一来,这类夫妻将提前近15年进入“空巢期”,在“空巢”中生活15年后才会进入老年阶段。如果按照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他们将在“中年空巢”阶段生活25年左右。成因与“空巢老人”的被动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主动选择。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会鼓励孩子“离巢”,但原有的家庭氛围实际上并不容易经受改变。此外,计划生育政策对当代家庭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年空巢”现象的诱因之一。同时,经济活动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也加剧了“中年空巢”现象的曼延和扩展。影响“中年空巢”家庭中,母亲不适应感明显高于父亲。“中年空巢”的群体将面临很多挑战。中年空巢家庭中的个体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将会面临转型期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等多重问题,并且还要面对在不久之后(真正进入老年期后)的“再社会化”问题。若适应得不好,极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仅影响中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事业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旅游访友;一些人却因为缺少与孩子沟通,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有因为孩子离家求学或在外谋职,夫妻之间闹离婚⋯⋯另外,过早“空巢”给部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妇女带来了心理压力,她们过去一直围着孩子转,一旦“空巢”,便感到生活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有心理医生指出,“中年空巢”家庭中,母亲不适应感明显高于父亲。案例48岁的郑州市民陈先生在省直某单位工作,妻子周女士早些年下海做生意。儿子4年前去北京上大学后,陈先生就觉得家庭生活变得不平静了,妻子周女士经常烦躁不安,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有时候陈先生有应酬,周女士见他喝酒就会大闹一场,闹的次数多了,陈先生渐渐学会借酒消愁,喝醉后就住洗浴中心不回家。而周女士则迷上了打麻将,终日和一帮麻友搓得不亦乐乎,乐不思家。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把心思花在家庭的经营上,这使得家庭矛盾逐渐加深,夫妻感情愈加恶化。今年9月,陈先生的儿子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他和周女士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两个人办了离婚手续。周女士回忆说,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每天都想着给孩子打电话,如果连续几天没有儿子的消息,她就会焦虑不安,什么都干不下去。她说,“孩子在家的时候就是全家的‘核心’,家里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着儿子,整天为他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去外地上学后,空闲时间忽然多了起来,反而不知该干什么了。相当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