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沟有限空间作业及应急指导书1.编号:2.名称:各电缆沟井3.位置:厂区内动力电缆主沟4.作业内容:定期检查及故障处理。5.危险特性:此类空间外观呈半封闭状态,作业场地狭小、通风不畅、照明不良、人员进出困难且与外界联系不便。主要危险因素为空间通风不良或存在有毒气体造成人员窒息(中毒、缺氧)。6.劳保用品:安全帽、工作服、帆布手套、水鞋。7.工具:安全带、气体检测仪、对讲机、通风风机、安全照明设施、绝缘梯等。8.作业程序:8.1作业前8.1.1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所涉及的其他作业要按有关规定执行;8.1.2明确具体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8.1.3作业审批。作业前必须经综合科长、主管领导对有限空作业审批,对不合格事项在作业前及时调整,从而保障作业人员安全。8.1.4安全交底。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8.1.5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作业前,应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明显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8.1.6开启出入口通风。作业者应站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开启出入口,对自然通风不畅的区域可采取强制通风等措施。8.1.7安全检查。对污泥池附近设施进行检查,尤其是涉煤气设施,防止煤气泄漏进入有限空间内造成人员中毒窒息。8.1.8气体检测。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履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有限空间外按照氧气、可燃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检测时应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正常时氧含量为19.5%-23.5%。低于19.5%为缺氧环境,存在窒息可能;高于23.5%可能引发氧气中毒。8.2作业中8.2.1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12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8.2.2监护、检测。监护者应在有限空间外全过程持续监护。监护者应能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并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发现异常时,监护者应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监护者应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作业过程中应对有限空间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并随时采取必要措施。8.2.3个体防护。应根据危害程度正确选择佩戴有效的防护用品进行作业。包括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和呼吸防护用品等8.3作业后。必须经有关人员确认,清查工具及人员,确认无误,经工作负责人许可后,方能关闭人孔。及时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存档。9.救援方式:根自救或进入救援。自救是最佳选择方式。进入作业过程中,发现有任何暴露变化或者其他的报警提示,进入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迅速撤离。进入救援风险较大,需要救援人员做好必要防护,严禁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10.救援装备:空气呼吸器、通讯对讲机、安全绳索、气体检测仪、手电筒、急救箱、氧气包、警戒带、车辆等。11.救援流程:11.1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报警。启动相应预案。11.1.1在发生事故以后,监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向班组长或车间主任汇报事故现场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受伤人员及现场情况等。11.1.2班组长或车间主任立即通知救援人员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对事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启动预案。11.1.3如果不符合启动预案的条件,按照常规处理后终止。11.1.4如果符合条件应立即启动预案,通知车间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并将事件电话通知厂部及安环生产部。11.1.5应急救援组马上实施应急救援措施,排除各项安全隐患。11.1.6隐患排除后,终止应急预案。11.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按照先检测、后施救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严禁进入进行施救防止事故扩大。11.3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首先做好自身防护。救援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11.4受困人员被救出有限空间后,应第一时间对受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