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袁卫军(yuanweijun)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一、保持“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精品学生.精品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精品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精品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