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海安实验小学史晓燕一、复习导入,重温天游峰的高和险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2.看图导读第二段。出示天游峰的图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同学们的词语积累可真丰富!这就是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二、学习第三小节,感受老人外貌特点1.过渡:作者顺着这根银丝爬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下了山,他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这时,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2.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循着声音他看到了谁?谁来读一读描写老人的句子?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读了这段话,你觉得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朴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方便。)同学们善于读书,善于思考,体会出作者用词的精妙。无论是“褪色的衣服”、“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扫路人这一身份,表现了老人勤劳朴素的特点!板书:勤劳、朴素能读出老人的特点吗?指名读。评价。读得不错!一位朴素、勤劳的扫路老人来到了我们面前。这段话主要写了人物的什么?(外貌)三、学习四到八小节,感受作者情感变化1.文中还有一处地方也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在哪儿呀?(第8自然段)。出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谁来读?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站在你的面前?(辛苦、慈善、有精神。)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板:慈善)听出来了,这是一位慈善而有精气神的老人。2.同样都是描写老人的外貌,作者为何要分两处来写呢?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从远到近,由粗到细,从好奇的匆匆一瞥,到交谈后的细细打量,虽是普普通通的外貌描写,也蕴含着作者真真切切的情感变化。下面我们分别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老人的外貌特点。女生读上面一段,男生读下面一段。板:好奇3.作者为什么又要细细打量老人?轻声读一读课文的4~7自然段,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老人的情感变化。等会儿再来交流。4.交流。谁来读一读让你感受深的句子?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哪些词语让你印象深刻,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再看看游客们,连用了四个成语(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呢?难怪作者登上顶峰心里好不得意!谁来读一读一二两句,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读出游人的感受?(指名读)对天游峰高和险的正面描写,对游人感受的侧面描写,都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衬托出老人工作的辛苦)。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读书不但要读语言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你能读懂这里的省略号吗?(我们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老人扫路的辛苦。扫路的时间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啊,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我的心里对老人产生了什么感情?(板:敬意)一起读这一节,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受。(学生齐读)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还有同学要汇报你画出的句子吗?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