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民日报特稿:在共建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民日报特稿:更加自觉地走科学进展道路汇编人民日报特稿:在共建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本报记者袁建达刘维涛李章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到进展为了人民、进展依靠人民、进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与会代表乃至全社会的共鸣。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社会和谐体现党的执政理念XX多年前,《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00多年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明确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千百年来,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人民安居乐业,老幼各得其所……XX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目标——建设和谐社会;XX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诞生80多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辛的探究之后,最终确立了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它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并以丰富的实践给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的出台,和谐之风劲吹神州,和谐之音响彻全国。和谐,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第1页共10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么多的惠民政策,老百姓十分欢迎!他们希望好政策延续不变,希望党的十七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实惠!”来自基层的代表、天津市东丽农村合作银行大毕庄支行党支部书记武秀芬的这番话,反映了广阔人民群众的心声。许多十七大代表谈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和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理想进行了艰辛探究和不懈努力: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雄伟目标,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进展,促进人的全面进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思路渐渐清楚,行动步步深化,促进社会和谐变成明确的目标。经济实力飞速壮大,人均GDP超过XX美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着黄金进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改革进展进入关键阶段。十七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认为,我国社会虽然在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还需要完善和健全;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推动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和谐,符合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自重庆律师行业的十七大代表孙发荣如是说。第2页共10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谐建设化为百姓幸福体验XX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河北省农民王三妮自费铸“告辞田赋鼎”,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最近几年,中央各种支农惠农政策频频出台,反哺农业的力度前所未有。这是党中央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伴随着这一进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民生”、“民意”等词汇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要会议乃至各项重要政策的关键词,并一步步化为百姓的幸福体验。一项项新举措出台,一个个“老大难”化解,一张张笑脸绽放,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有力注解。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旨在实现“居者有其屋”;免除农村地区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意在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为了逐步让“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历史;实施积极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