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工作面设置一个40人的三煤一号避难硐室。1、生命保障系统组成避难硐室包括:密封排气系统、供氧系统、有害气体去除设施、空气幕系统、环境监测装置、供电系统、通讯系统、安全防护设备、辅助设施等。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3、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使用条件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或矿井火灾等灾变情况下,当灾害无法控制时,灾变区域人员应以配戴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按照相应的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为最高原则。只有出现以下情况时,才可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硐室,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1)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安全出口被瓦斯煤尘爆炸、火灾、冒顶等封堵,人员无法撤出时,应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内,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等待救援。(2)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人员循相应的避灾路线撤至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紧急避险设施,其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安全防护时间不足,无法保证能安全撤至地面或其它安全地点时,人员应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更换自救器,然后再循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4、避难硐室要求(1)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2)避难硐室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3)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设计按额定避险人数60人和40人,避险时间96h(4天)配备,每人每天配备4块,额定避险人数40人永久避难硐室配备640块。设计额定避险人数40人永久避难硐室内配备0.55L瓶装矿泉水,保质期2年。每人每天配备3瓶,共配备480瓶(264L)。(4)临时避难硐室内部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绝式,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分钟,额定避险人数40人永久避难硐室配备数量为48台。5、避难硐室操作规程(1)进入过渡硐室操作1)到达避难硐室入口处,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室和生存硐室密封门。2)确认无人后,顺时针转动手柄,打开防护密闭门进入过渡硐室,压风气幕与防护密闭门联动,将自动开启压风气幕。3)进入过渡硐室后,立即关闭防护密闭门,打开单向排气阀的手动控制阀。4)如硐室外高温气体随防护密闭门打开而进入过渡硐室,则立即开启压风喷淋装置;如硐室外有毒有害气体随防护密闭门打开而进入过渡硐室,则立即开启压气气幕装置,每次冲洗约为30s,完毕后关闭气阀阀门。(2)进入生存硐室操作1)气幕冲洗结束后,打开生存硐室门,进入生存硐室后,立即关闭生存硐室门。2)打开生存硐室的压风自救过滤装置阀门,并将其流量设置为0.3m3/min·人。(如:总共10人,则流量计风量设置为每分钟3m3)。3)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当生存硐室内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人呼吸要求(氧气浓度为18.5%至23%,一氧化碳浓度小于24ppm,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的安全浓度后,方可取下配戴的自救器。4)立即通过调度电话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汇报内容包括:避灾路线、避难人数、健康情况、避难硐室装备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并保持和救援指挥中心的联系。5)硐室内配有食品、饮用水、急救包、工具包、灭火器、45min隔离式自救器、应急照明荧光棒及担架等辅助装备,备有使用说明并标示放置位置,在需要的情况下应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和操作。(3)硐室内主要参数安全值见表19。工作面临时避难硐室主要参数安全值参数名称安全值参数名称安全值氧气浓度18.5%至23%温度≤35℃二氧化碳浓度≤1.0%湿度≤85%一氧化碳浓度≤24ppm井下避难硐室配备清单设备名称规格与型号单位40人60人一供电系统矿用隔爆型真空馈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