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述《西医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外科学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处理。通过外科教学,学生应掌握常见外科病症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会外科某些损伤的治疗。学好外科学必须重视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手术是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能认为外科就是手术,围手术期治疗是外科学的重要环节。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分为五类(1)损伤(2)感染(3)肿瘤(4)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5)其它性质疾病。外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系统外科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基础,论述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外科介绍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等。手术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外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习(非专业不进行)和自学。讲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以反映现代外科学的水平,重视基础科学和外科学的结合。对"掌握"的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应深入领会其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以便运用于临床实践。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可详细讲解,对于"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做一般的介绍,便学生对此有一般的认识。对自学内容,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认真辅导。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外科学与医学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注意启发式和循序渐进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病例示范、参观及阅读X光片,教学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外科学教学时数与教学量之间的矛盾,鼓励教师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防止自学课时全部被理论讲授占用,自学部分学生自行安排。根据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总学时为36学时。选用教材:《外科学》(新版全国医学高等学校本专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二、正文外科总论部分绪论(15分)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2、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介绍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的发展(包括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2、介绍怎样学习外科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理论课讲授无菌术(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2、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3、学会洗手,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4、学会手术区皮肤消毒和铺巾。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仔细讲解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2、仔细讲解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区的准备。3、介绍无菌操作规则。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型缺水、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方法。2、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了解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性防治方法。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介绍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酸碱平衡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外科的重要性详细介绍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缺水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详细介绍低钾和高钾血症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详细介绍体内钙、镁、磷的异常详细介绍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重点讲授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处理基本原则。输血(自学)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输血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2、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和成份输血。3、了解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份的作用。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详细介绍输血的适应症和途径。2、详细介绍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份的应用。外科休克(自学)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外科的病因和基本病理生理变化。2、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3、了解外科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重点讲授外科性休克发生的原因和基本病理生理变化。2、重点讲授失血性休克,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