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业水平训练一、选择题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前后B.辛亥革命前后C.新文化运动前后D.新中国成立前后2.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西式服装传人中国后,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等,反映了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服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晚清政府大力倡导B.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C.中国的传统服饰异彩纷呈D.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3.〈北京学业水平〉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4.〈江苏学业水平〉图中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5.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变化开始于()A.清道光年间B.清末民初C.20世纪30年代D.新中国成立后6.中国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面几幅图片请回答(1)以上几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史实?(2)这个近代社会生活出现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人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面对民间服饰的变革之风,清政府是迫于形势进行改革,而不是大力倡导,故A项不符合史实;中山装、旗袍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故可排除B项;C项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与变革无关。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文明传人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人们逐渐接受了西方服饰,并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易服”,但终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所示图画出现的时间是1905年,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给试拍摄影片《定军山》,且由所给图也能进行判断。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老爷”“大人”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君”“先生”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二、非选择题7.(1)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特别是官制服装和军装变革开始;在不缠足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大城市的女子社会地位有了提高;近代中国出现报刊,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2)原因:①西方文化传人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外国传教士出版了一批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产生了推动作用。②政府的推动。如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晚期开明的地方官员把劝诫缠足当作一项重要的进步事业。③政治运动的推动。如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人士为宣传其政治纲领纷纷办报。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解析:本题以四幅图片设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的表现与原因,题目较为简单。第(1)问从图片中较易得出是易服饰、不缠足运动和报刊。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