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A.批评了“冷战”政策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解析1946年,“冷战”还没全面开始,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项表述错误。答案D2.“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C.多极化趋势出现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解析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指苏联。马歇尔计划通过扶植西欧发展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选B项。答案B3.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解析材料中的“极权政体”是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答案D4.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解析根据所学史实,二战后国际关系起主导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答案A5.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解析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因此,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D项题干没有反映。答案B6.一开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便派外长莫洛托夫与英、法外长会谈。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英、法与苏联这一“交锋”反映出()A.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B.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C.欧洲统一进程的曲折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材料信息中“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是指英法两国主张欧洲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而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英法与苏联的经济体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双方不可能达成共识。故A项符合题意。英法接受马歇尔计划时,两国已经无力主导欧洲,排除B项;二战后,由于国际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苏联不可能与英法一道推行统一进程,即苏联并未参与欧洲统一进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故排除D项。答案A7.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答案B8.“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