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电话:1304236388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为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下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人的能力培养和人的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确立正确的主体观,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三唯一”(即: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一味的灌输变成不断的探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创造的活力。其次,要树立过程观念。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率先为师发展到现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是“结果教育”,古代多少贤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时并不深谙其理,只有步入社会,经历人生几番挫折,才终悟所学乃至真至善之理。这说明“结果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育对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优化过程淡化结果。第三,要树立语文学习新观念。现在,很多学生乃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的学习,对具体的语文知识进行的学习才是学习,而其它的,如阅读文学作品,看报刊杂志、看电影电视等,就不是语文学习。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都是语文学习。如商店里的海报、街上的广告、商品上的说明书、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知”“情”融合,做到“三个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