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16*青山不老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我能读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老农绿化家园的决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自主学习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肆虐(nüèlüè)参天(cān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jù)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导入新课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题、齐读课题。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合作探究1.读课文,感受“奇迹”。81岁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2.读课文,感受老农创造奇迹的环境和过程。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1)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画出写山沟大环境的句子,用“”画出写院子小环境的句子。(2)通过写山沟大环境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________;通过写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艰难困苦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3.重点品读语句:“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因为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4.展示交流:“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老人为什么不去享清福而选择青山为生命的归宿?面对女儿的劝说,他会怎么说呢?一课一案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归纳总结课文写老人创造了一片绿洲,还描写了这片绿洲过去的恶劣环境,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这样写更能突出老人的精神与贡献。以后我们写作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达标训练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波光()的小院()的杨柳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实现的价值是(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事实上包含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子孙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开辟山林、绿化家园和造福后代(3)“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意思是: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同存在,与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段调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较此前上升了1.66个百分点,达到18.21%,但是仍然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7.95亿亩,居世界首位。另外,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为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全国林木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我国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达7554.21万立方米。我想说: